翻页   夜间
百书楼 > 钢铁时代 > 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重大突破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百书楼] https://www.baishuxs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杨元钊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过来,除了掌握全局,对于雷达的整体设计,提供一些理论之外,就是给一些材料,这些都是一体机才能够炼制出来的最新的材料,在一体机之中,有显示过可以使用到雷达之中的。

    材料方方面面,也是杨元钊在这个世界之中,真正奠定在大师级的东西,拥有一体机的,哪怕是前世对于这个方面没有研究,在一体机的帮助和对比之下,在材料上面的实力非常高,也容易发现一些普通的科研人员没有办法发现的问题,杨元钊甚至的能够发现,一些方向性的错误,有时候连实验者都没有发现的材料的作用,放入到一体机之中,就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来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样,哪怕是在这个雷达才刚刚投入使用的时代,要50年,才能够小型化的时代,小型化的雷达,已经达到了最后的阶段。上一次,杨元钊抵达的时候,这个项目的进度已经达到了8.5成左右,只是飞机的雷达改装,就进行了4轮了,10架飞机早就耗费完毕了,还摔下来了2架,雷达在某些时候,测试的是极限性能,这种情况下,很容易出现危险。

    上个星期到来的时候,杨元钊还记得雷达基本指标是探测范围82.5公里,重量在6.05吨,已经接近极限了,整个雷达使用的绝大部分的材料,跟最初的时候,完全不同,甚至根据一些材料诞生的一些新的理论,从侧面推进了雷达的模块的改进,雷达的设计,逐步向着更加出色发展,如果不是雷达的任务紧迫,没有这么多的时间,细细研究之下,有个三五年的时间,把雷达升级换代一倍,也不是不可能。

    可惜跟美国的战争,已经是迫在眉睫了,按照德国方面得到的消息,最多一年,美国方面最少有40艘战列舰下水,如果到1917年中旬,甚至可以达到64艘,战列舰都几十艘的造,这个世界上面,除了中国之外,也就是美国了,在没有得到英国的战舰技术之前,美国人达不到这样的高度,可是一旦得到了英国的技术,英国跟美国之间的技术,最终产生了化学的效果,并且最终展现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实力。

    好在,6吨左右,已经到了临界点了,之前他留下来了十几种材料,足以让重量再减少200公斤,别小看这个数,目前能够减少半公斤,已经是不错的突破了的,行百里者半九十,现在已经到了最终的突破点了,按照这个进度来看,杨元钊估摸着,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。

    汽车停在了停车场,在电梯上楼,经过了几重防卫严密的安检,最终抵达了核心实验室,让杨元钊微微有些吃惊的是,核心实验室之中,几个实验室都没有人,雷达实验室,可以说是整个西北大学,活力最强,也是最认真的一个实验室,这么一个实验室,拥有着年轻的队伍,他们几乎要达到规定要求的极限,才会离开,类似这样,在工作时间,实验室里面没人的情况,还是第一次出现。

   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杨元钊心中带着这样的疑惑,走进了实验室的核心区域,很快,就碰上了一个正在匆匆出来的研究员,他看到杨元钊,吃了一惊的,然后立刻通报了他一个好消息,雷达的完成度大大的增加了,两种新发现的材料的奇妙结合,改变了雷达的理念,虽然不是如同多普勒和单脉冲那样革命性的,可是小范围的调整可以进行,最少节约了600公斤的重量,把雷达的重量从6吨多点,降低到了5400公斤左右,最关键的死,使用这两种材料和理论,原则上可以提升雷达性能

    这可是一个惊人的奥消息的,以目前雷达80公里左右的探测范围,扩张60,就会达到130公里左右,这已经从中程提升到了远程,安装了雷达侦察机的探测范围几乎提升了一提高10%的前提下,性能提升一倍,即便是在后世,把飞机上面的每一个地方都精确到克的时候,也足以选择更重,虽然后世是因为雷达就是眼睛,雷达的测量范围,直接决定了导弹的射程,否则的话,空有300公里射程的导弹,没有雷达的精确导引,再性能出众的导弹,也只是一个摆设的。

    既然重量上面,很难的减少,还不尽如人意,多了400公斤,可是性能上的提升,可以让雷达的可用性提高了不少,不是每一款雷达,都拥有如此出色的性能的,即便为来建中成功,再加上重量,也未必能够达到到这个效果。

    明白了这一切之后,杨元钊没有多说什么,一体机的效果,只能够深埋于心中,解决了这个雷达原型机的问题,中国的海军的强大,已经是指日可待了,雷达方面,到时别那么的着急了,哪怕刘志他们,继续在这个雷达的基础上研究,也未尝不可,杨元钊看来,这种可能性太小太小了,可是科技不就是一次次的失败之后,这才获得的成功。

    杨元钊到来了之后,刘志主动把这个雷达定型的权利交给了杨元钊,杨元钊来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,这件事情,除了杨元钊很难有其他人决定,因为整体的指标,全部都是杨元钊一个人来确定的,说实话,这件事情,杨元钊也没有想到,不过杨元钊并没有迟疑,果断的通过了这个计划,虽然说,后续,会继续研究,减轻重量变成次要的,如何在同等质量,或者说,相同的情况之下,增加性能才是最重要,甚至把软件和数据总线也整合进去,可是第一批最少100架安装了这个雷达的飞机,就会开始兴建了,其中中型的70架,重型的只有30架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杨元钊对于雷达的重视,中型的飞机,全部都是海基型,未来会最终达到300架,只有满足了海基的需求之后,才会逐步的面向陆基,在此之前,重型轰炸机改造过来的侦察机,成为了陆基雷达的主要力量。

    一旦每一艘舰队航母,都拥有了8架安装了雷达中型飞机,整个舰队的侦查力量肯定能够上几个台阶,到时候,就是如何用软件更好的计算,更快的把敌人显现出来,中国的导弹,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,可是的标准化的火箭弹已经出现,用雷达和瞄准系统结合,可以有效的节约驾驶员的精力,为战斗机增加能力,虽然战斗机还没有办法装上雷达,却可以用中型或者重型来做测试,为未来雷达装上战斗机积累经验。

    这一点,可以为未来的喷气式的前置的雷达,虽然说喷气式还还在研制之中,对于一些理论上面的东西,已经有所了解了,实际上制作难度非常的大,当然了的,如果杨元钊全程的监控这个制作的话,还是有可能制作成功的,毕竟一体机之中的材料,远胜于现在的材料,解决掉喷气式飞机的问题应该不难小】

    【说】

    本身,因为材料的关系,中国越过了活塞式发动机,直接走涡轮螺旋桨,哪怕看起来一样,可是性能上几乎是云泥之别,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在各方面,都比活塞式发动机更强,就省油一项上面,就足以出色了。大部分的活塞式发动机都是短腿的,除了少部分,剩下的,航程都不高,无法起到战略轰炸机的作用,可是涡轮螺旋桨有这天然的优势,单发的航程已经足够的远了,更别说后续的多发的,中国在4发战略轰炸机上面,不但全面超越了美国的b17,而且在1915年前后,已经基本上达到了b29的程度,这可是极为惊人。在别人的飞机,还没有出现的前提下,已经是出色的了,没有必要追求喷气式。这也是中国的目的,如何在涡轮螺旋桨的基础上面,迈进到更深刻的程度,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,至于其他,那都是拔苗助长。(未完待续。)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